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活动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共享 > 活动资讯 > 详情

用心服务,与爱同行——大学生2013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发表时间:2014-01-15 10:06:35 来源:屋里厢 点击:3911

本着对大学所学专业——社会工作的热爱,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今年暑假我在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领导的推荐下,进入上海屋里厢社区服务中心,参与了该社会组织的重要项目,即对“为1000个低保困难老年人家庭提供居室适老改造服务”项目开展调查核实、现场指导、文档整理等服务工作。此工程为上海市政府2013年实事工程之一,面广量大,任务艰巨。一个多月的社会实践,不仅使我荣获了上海屋里厢社区服务志愿者的光荣称号,而且使我收获了许多有生以来从未获得过的人生感悟,实现了我想通过社会实践成长提高、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助人又助己的初衷。实践中所闻所见、所思所悟在我的心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迹。

一、社会实践平台及项目概况

我社会实践所在单位名称为上海屋里厢社区服务中心,它由恩派(NPI)发起。NPI是在政府主管部门、国内外资助型机构、企业界、学界等关键“拥护群”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一个公益支持性组织集合体,从注册第一个机构——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开始,NPI就以“助力社会创新,培育公益人才”为己任,旨在为初创期和中小型民间公益组织提供切实的支持。

上海屋里厢社区服务中心于20081222日在浦东新区民政局正式注册成立。作为立足社区发展的平台型机构,屋里厢接受政府委托,管理公共服务设施。在此过程中,还通过搭建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平台为居民提供服务。同时,屋里厢为合作的社会服务机构提供中心服务项目的社工督导和能力建设。近年来,该社会组织还通过平台支持与技术输出的方式,努力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设施效能的最大化和社会服务覆盖范围的最广化,使社区居民在最大层面上享受到专业的社会服务。

20136月,2013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为1000个低保困难老年人家庭提供居室适老改造服务”进入实施阶段。上海屋里厢社区服务中心作为第三方为该项目的开展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并且统筹各中标社会组织进行项目培训。与此同时,还为这部分困难老人建立起社区关怀的支持网络,为企业员工回报社会、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提供平台。

二、社会实践收获与体会

一个月时间里,我很荣幸跟随屋里厢团队内的优秀队员----项目经理何艳丽老师、项目助理高超男老师等学习、工作、实践,顶着炎炎热日,冒着上海历史上罕见的高温,深入窄街小巷,到一家家急需要帮助的困难老人家庭进行改造项目的调查核实、指导鉴定。我在实习的过程中,主要前往了普陀、闸北和浦东新区等区县,和婚姻与家庭、长寿敬老服务中心、徐汇外服心理援助中心等六个执行社会组织接洽。在40度烈日炎炎下前往走访了26户待改造家庭并完成了18份现场指导记录和报告。在实习过程中协助项目组针对执行社会组织开展了项目培训,将自己的所学与实际操作相融合,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带领了热身活动环节。

一个月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我收获颇丰。亲身体验、认真学习、严谨工作、刻苦钻研,使我对社工发展现状及趋势、公益组织的运行模式与生存法则、人口老龄化阶段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等诸多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公益无小事,严谨尤重要。

我所参与的社会实践项目――为上海市1000个低保困难老年人家庭提供居室适老改造服务,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困难老年人家庭的关心,体现了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的呵护。唯有将好事做好、实事做实,才能凸显党和政府的亲民、惠民的形象,才能不辜负社会各界的爱心。

在实际工作中,本着极端负责的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我和屋里厢团队的其他伙伴一起,在困难老年人家庭所在街道办、社区服务中心同志的密切配合下,走街串巷、登楼入室,丈量拍照、访问笔录,严格按照流程比对核实,确保调查情况客观真实、调查结论公平公正,务必使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怀传递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困难老年人手中。

上海持续半个多月的“烧烤”天气,拥挤的地铁和公交,阻挡不了我们与爱同行的脚步。尽管挥汗如雨、胸闷气促,我们依然一丝不苟,忠实履行我们的职责。

(二)、别当做好事,只把事做好。

近几年,年轻人参与公益事业,已成为一种时尚,这是值得倡导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暴露出的能力不足、专业性不强、持续时间短等问题已经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关注。在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期间,一家NGO组织打出的标语“你不是来做好事的,而是要把事情做好”,直指问题的要害。

在上海屋里厢社区服务中心实习期间,我深切感受到了屋里厢的专注专业。作为一家立足社区发展的平台型机构,屋里厢以助力社区发展,营造熟人社区为使命,通过培育社区内组织及引入专业社会服务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全人群、全过程、全方位的专业化社会服务,在社区内营造尊重、参与、分享的氛围。这次我所在的实习部门是屋里厢社区服务中心事业二部。部门中主要负责我们这个1000户“适老性”住房改造项目的一共只有5人,然而整个项目涉及全上海10个区县1000户老年人居室改造执行的监督与辅导,大家都任务繁重。然而社区服务中心这一类公益组织在中国仍算是新兴产业,整个社会都没有对这种社会自我管理与治疗的行业给予足够的重视,同事们的薪酬水平在上海可能只算中下,面对上海高昂的物价生活艰辛。我们的同事中许多是名校毕业,手中也有各种证书,选择这种艰辛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是逐梦而行的团体。他们坚信着自己有改变社会的力量,不断践行着自己的专业,相互依靠与支持,这在这个争名夺利的浮华世界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能加入这个队伍,感受这种氛围并且得到大家的指点,是我这次实习的巨大收获。

屋里厢的成功实践,使我坚信:专业的公益让人信任,专业的公益充满力量,专业的公益发展恒久。

(三)、老人受关爱,服务有新意。

按照国家标准,上海于上世纪末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为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上海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加快建设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许多工作富有特色、卓有成效,并走在了全国前列。

1000个低保困难老年人家庭提供居室适老改造服务,是上海市政府2013年的实事工程之一。此项工程与其他具有重要影响的实事工程相比,也许显得无足轻重。但是,经过二十多天的走访调查,我感受到此项工程传递出的浓浓暖意、脉脉温情。

在走访这些陈旧的居民区时,我很快发现,邻里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在走访独居老人时,我感到疑惑的是一个年逾九十的老人,腿脚不便,如何在5层楼甚至6层楼生活。这个问题很快得到了解答,隔壁的邻居常来接济老人,每天为老人烧好一日三餐放在老人触手可及的地方。明明是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却在这个繁华的城市中相遇,如同亲人般给予照顾与关心。更令人感动的是这些小区中的居委会干部们,许多居委会干部本身已经是退休的老人,但是为了继续发挥自己的能量,忘却了疲劳,每日前往各个居民家中探访,倾听居民的需求,对老人尤其关心。除了走访以外,每天有专人和老人保持电话联系,保证老人的安全。在探访一位92岁老人时,得知老人耳朵近乎全聋,对门铃完全没有反应,居委会干部们怕老人一人在家,有人来时都无法得知,专门为老人安装了闪烁的目视门铃,这样细心的关切怎能不让人感动。

在走访普陀区的一户居民家时,我遇见一位80多岁的老人,老伴已经去世多年,老人和儿子、媳妇、孙子一同生活在不足40平米的居室中。生活的艰辛不断折磨着他们,老人已经退休多年,每月的退休工资也仅有2000多元,孙子患有白血病,儿子为了专心照顾孙子,辞去了工作在家,完全没有收入,媳妇也失业多年了,一家老小就依靠着老人微薄的退休工资生活。好不容易孙子的白血病治好了,媳妇又被查出患有乳腺癌,钱对他们而言永远是不够用的,哪里还有闲钱去为老人改善生活环境呢。因而我们的民政部门优先为这些困难老年人家庭提供居室适老改造服务,从他们最基本需要出发提供最切合实际的服务,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为民、务实”的工作作风,反映出上海的养老服务正向更广的范围、更深的领域延伸。生活在上海的老人是幸福的。

(四)、满足新需求,创新进行时。

公共服务一般是指为社会提供的全面的、基本的、非营利性的服务,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社会非盈利组织对公共事务的处理而产生的公共物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公共服务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根据公共需求,提供公共服务,已成为现代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责和核心职能。加快公共服务创新,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全面提升公众的生活品质,已成为建立稳定和谐的现代化社会的迫切要求。

上海在公共服务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不断推动特定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现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供给渠道的多样化、服务能力的专业化。上海屋里厢社区服务中心通过参与招投标获得了为政府项目提供专业服务的中标资格,并整合社会资源有序推进此项目,是上海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的一次生动实践,必将为推进上海市公共服务创新提供成功的样本。

三、启示及建议

在上海屋里厢社区服务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我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的一次有益尝试,是我深入社区里弄、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是我个人成长成熟的重要台阶。时间虽然短暂,工作虽然辛苦,但因为接了地气、震撼了我的心灵,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社会工作大有可为,服务水平亟待增强。

基于社会工作具有“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社会工作者是维系社会健康运行的重要力量,我选择了社会工作专业。尽管社会工作就业率低、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低的“严峻”现实屡屡击打我脆弱的神经,但我仍坚信,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社会工作有着广阔的作为空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管理模式为我的选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上海屋里厢社区服务中心实习期间,我亲身感受到公益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在与数十个街道、社区干部社工的交流沟通、合作共事中,我耳闻目睹了他们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就业指导、社区管理与服务、养老服务、家庭婚姻服务、医疗康复服务、社会行为矫正、心理道德辅导、基本权益维护等领域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唯有真切的感知和深入的了解,才能产生热爱之情。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更加坚定了我的专业理想。

实习期间,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社会工作为专业从事社会工作的职业,许多从业者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由于全社会的社工意识尚未形成,社工的资质认定标准在我国刚刚起步,社工的薪酬标准、社会地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工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制约了社会工作服务能力的提升。 在我走访各居委会时发现,许多居委会聘请的社工并非专业社工,只是有初级社工证的人士,对社工的专业能力和职业伦理都不清楚。我们在和一些执行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做培训和交流时也发现了这一点,许多工作人员对自己的社会定位不清楚,甚至把自己错误定位成公务员的另一种类别,把自己放在高于弱势群体的位置上,对受助群众的态度较差,无法做到平等待人,这都是违反社工伦理的行为。

因此,我建议:一、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应调整课程设计,改进培养方式,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二、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老师、学生以志愿服务的方式,经常深入社区提供理论、方法的指导。三、政府应扶持恩派(NPI)等以“助力社会创新,培育公益人才”为己任的民间非盈利组织,为初创期和中小型民间公益组织提供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切实支持。四、新闻宣传等传播机构应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助力全社会社工意识的形成。五、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完善社工职业资格认证、薪酬标准、考核办法等方面的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为社工队伍的发展壮大和能力建设提供制度性保障。

(二)、公益活动广泛开展,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社会公益事业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延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近几年来,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公益精神在中华大地上得到进一步彰显,越来越多的人们将参与公益事业视为一种时尚及生活方式,小型和草根的公益组织正如春草般蓬勃生长,公益活动涵盖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公益活动如火如荼,景象喜人。但是国内各种公益组织的创新力都非常缺乏,主要表现为:一、狭隘理解公益,说到公益,似乎都想到的是弱势群体,筹款前都要准备一个“眼泪指数”特别高的故事。二、简单将捐款捐物和公益划上等号,“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三、公益需求细分不够,许多“不该被遗忘的角落”有待拓展。四、如今大部分草根公益还处在缺水短粮的时代,亟待外部从资金、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支持,能为初创和中小型“民间公益组织”提供能力建设、小额补贴、注册协助、运行管理等方面关键性支持的“公益孵化器”亟待发展。五、许多公益组织的创新能力较低,创意缺乏,难于赢得公众和企业的青睐。

有鉴于此,通过对国内外诸多公益案例的分析,我就如何提高公益组织的创新能力提出如下建议:一、深刻理解公益的丰富内涵,不断细分公益需求,不断延伸公益服务领域。西方国家的公益慈善有百年历史,只要是非营利的,都可以是公益组织来做的,教育、医疗、科学、文化、社会福利等覆盖面极为广泛。临终关怀涉及到的部分领域是医疗与民政之间的“两不管”地带,上海浦东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发掘“临终关怀”这一主题,通过“手牵手”项目,为晚期癌症家庭提供安宁关怀服务,舒缓病患的情绪,改善病患的身心压力和对死亡的恐惧,提高生命质量和尊严完整。次项目实施艰难,但回应了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的关切,显得独树一帜。二、打造公益服务模式的“升级版”,由“输血模式”向“造血模式”转变。对于贫困中的人们来说,贫穷不仅仅意味着缺乏金钱,贫穷还意味着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意味着没有机会追求美好的生活。所以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生活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和自尊的重塑。小母牛扶贫模式堪称经典。 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美国中西部的一位农民丹·威斯特在向交战双方的饥饿儿童分发牛奶时,意识到这些家庭需要的“不仅是一杯牛奶,更是一头奶牛”。于是他返回家中召集朋友募集小母牛,从而帮助饥饿的家庭自食其力。作为回报,这些受援家庭将所获援助牲畜的后代母畜传递给另一户家庭。今天的“小母牛”已经成长为在128个国家实施过项目的国际组织。自1984年国际“小母牛”开始在华实施项目以来,目前“小母牛·海惠”先后在中国16个省、市、自治区实施了133个项目,81706户贫困家庭获得了援助。三、设计有创意的活动,创造性地开展公益活动。做公益,不怕没人投钱,只怕没有创意,NGO应该是社会创新的主体。相信大家对“一个鸡蛋的暴走”海报仍记忆犹新。 联劝联合9家民间助学、扶贫机构发起筹款活动,以每天资助给贫困地区少年儿童一个鸡蛋的方式,改变他们营养摄入量低下的现状。20111022日,联劝(上海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与MSN(中国)在上海崇明岛联合发起了该项公益活动,参与暴走的队员通过微博、邮件和MSN等渠道向自己的朋友们发出打赌邀请:“如果我能走完50公里,你是否愿意为小朋友们捐点鸡蛋钱?”据统计,“一个鸡蛋的暴走”秋季行动共计有122支队伍参加,规模逾千人,最后共有249人坚持走完了50公里全程。截至201361日,“一个鸡蛋的暴走”活动共募得捐赠共计428949481元,其中公众募款占比高达85%。四、提高公益组织的创新能力,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有所作为。通过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公益组织发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增强公益组织的发展后劲;通过公益活动创新大赛等具有广泛影响的活动,激励公益组织创新发展;支持“公益孵化器”的建设,以点带面,通过扶持一个实现发展一批的目标。

(三)、优先关注困难老人深得民心,配套服务亟待跟进。

人口老龄化,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如何在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为老年人提供切实周到的服务,正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智慧。

调查显示,面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趋势,上海正扎实推进养老事业科学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社会养老服务扶持政策不断配套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上海通过政府出资为困难老人购买服务的方式,优先解决需求最迫切的低保困难老人家庭,为他们提供住房安全性和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并为他们建立起社区关怀的支持网络。

实习期间,我与伙伴们走访调查了32户低保困难老人家庭。从受访者家庭经济收入状况来看,老年人经济收入少、自我保障能力弱、养老服务消费能力低。调查显示,受访者对政府无偿提供的居室适老改造服务表示感谢,但同时表现出对改造方案是否合理、装修质量如何保证、装修期间的日常生活如何安排等诸多担忧,并希望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后续服务。并且我们能提供的服务和改造比较死板,有时无法满足老人的具体需求。在我们走入闸北区区一户老人家中时,老人满含眼泪告诉我们因为老夫妇两是外地工作退休回来,工资非常低,当时也没有足够的钱和精力照顾儿女,一儿一女都只读到初中就辍学了,现在儿子也34岁女儿42岁了,可是因为没有稳定的收入和住房,儿女现在都没有结婚,只能和父母住在一起。老人含着眼泪哀求我们能不能把一面墙壁向后移,这样一间房间会变大,能再放下一张床,儿子就能结婚了。还有一次,在普陀区遇见一位军队退役的老人,老人的脚在战争中受过伤,几乎残疾。老人和老伴都年近九十,但还是和儿子一家居住在30多平米的房子中,他们的房子在七楼,又没有电梯,老人每次想和老伴下去走走时都有心无力,七层的楼梯就像山一般横在他们面前。老人一再询问我们,能不能为他们老两口找一间在底楼或者二楼的房子,面积再小也不要紧,老两口也愿意自己付一部分租金。老人苦笑着和我们说自己时日不多了,也就再活个三四年,用不了国家多少钱了。听着老人心酸的话语,面对老人的哀求,我们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我们很想为老人多做些什么,可是“适老性”改造项目所解决的问题有限,对老人的一些个性化要求感觉很难满足。而且老人的幸福感往往并非来自于自身享受的物质条件的优越,而在于儿女的成功和幸福,能真正提升这些老人生活质量的是帮助这一整个家庭跨出贫穷,获得教育和就业的保障。

针对上述问题,综合多方意见,我提出如下建议:一、提供精细化菜单式服务。在投入标准不改变的前提下,根据走访调查所采集到的户型情况,邀请专业机构设计出ABCD多种设计方案供受助对象选择,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和自决权。二、为确保施工质量,除邀请第三方机构独立监理外,可邀请社区干部及社工、企业志愿者参与验收,解除受助对象的疑虑。三、装修期间,可利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其他公共设施、志愿者提供临时用房,解决好他们的饮食起居。四、多方招募志愿者。我们使用志愿者的意义在于整合社会多方资源,因而我们的志愿者群体除了社区居民、大学生以外,还可以招揽企业志愿者,包括房地产企业、医药企业等,使用志愿者自身的专业知识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五、提升老年人自助能力。许多刚刚退休的老人,工作能力和体力都没有减退,他们完全有实力也有时间继续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所以我们应该多多鼓励和培训社区中尚有能力的老年人成为新的志愿者队伍,成为社区志愿者的中坚力量。在大部分企业志愿者和学生志愿者还要忙于自己的事务时,老年志愿者会更细致的体察受助老人的需求。

201391

朱奕奕:复旦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在校学生, 20137-8月在上海屋里厢社区服务中心从事适老性项目暑期志愿服务。

关键字:

分享到: